体适能动态
联系我们-CNPF
CNPF体培职鉴——官方服务平台
客服电话:400-1890-258
官网:www.chnpf.cn
合作邮箱:chntsn@163.com
心理健康属于现代健康中重要的组成内容。所谓健康, 指的是人类在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比较理想的状态。保证良好且积极的心理素质, 才能够顺利地进行社会工作。最近这些年, 很多体育工作者都针对少儿体育运动进行了实践和分析,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不过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尚待解决的内容。本文将分析在体育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怎样的良性影响。
一.训练心理感觉
对少儿体能训练来说, 最主要的感觉表现就是少儿对一些客观事物的感觉性和适应性等方面;主要的知觉表现则是少儿对于客观事物选择性和理解性等方面。感知觉的特征不但是少儿运动技能所形成的心理影响, 同时还是技能发挥的重要心理基础。
1.肌肉运动方面的感觉训练
结合少儿的实际情况来看, 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他们尚且还不能理解“肌肉”所包含的意义, 不过他们已经能够了解人体的不同部位及各个部位所存在的用力关系。所以, 在对每个动作进行练习的过程中, 需要强调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姿势。例如, 在进行篮球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在投篮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少儿先将手臂打开, 随后抖手腕, 再进行手指拨球。之后少儿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来用正确姿势进行投篮。这样,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 人体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下, 在运动的过程中少儿就能够感受到“肌肉”所带来的感觉。不管是什么动作都需要进行若干次的练习, 长久以往才能够形成正确概念, 进而也就实现了感知觉训练最终的效果。
2.平衡方面的感觉训练
大部分少儿都比较容易理解“平衡”的概念, 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进行某种动作时身体进行控制的能力。例如, 在体操运动“燕式平衡”的练习过程中, 少儿通过单腿支撑的力量来保持基本的平衡, 在保证了平稳基础之上, 再对其进行动作准确性的要求, 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 少儿就能对平衡有更加全面的概念认知, 借助大脑反应能力、神经系统支配能力、机体感觉等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完成平衡的基本动作。
3. 触觉方面的训练
所谓触觉主要是在少儿接触到某种物体时, 肌肉神经对其起到的反应能力, 还有在运动的过程中, 在适当地给予保护帮助时, 触碰到身体某部位之后恰当的反应都可以被称作是“触觉”。进行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与这方面有关的实践内容是比较多的。例如, 某种动作在练习时, 因为动作技术出现一定的不正确性, 令动作出现了不到位的失误, 教师需要对其予以及时且准确的纠正, 必要时就可以采取触碰的形式, 令其姿势保持正确。在这一过程中, 少儿本身就会有感觉, 进而完成标准动作。
4.机体觉方面的训练
所谓机体觉, 指的是人体在做动作时身体存在的各种感觉, 也有将其称作是本体感觉的。少儿在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练习一个动作时, 为了能够实现最正确的姿势及较为理想的质量, 往往需要强调某一动作在完成时身体各个位置的感觉。例如, 完成某一个动作之后, 需要将腿部绷直, 并且绷紧脚尖, 这就提示少儿需要伸直膝盖, 并且保证脚尖绷紧, 此时运动肌肉存在用力的感受, 因此不管任何运动训练时, 都需要指导少儿除了感觉肌肉之外, 还需要感受身体不同部位用力的具体时机, 并且感受身体各个位置所处的位置、速度、方向等。因此, 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动作的正确性。尤其是在少儿接受训练的初期和学习新动作的阶段, 更加需要对该方面训练予以重视。
5.空间知觉方面的训练
所谓空间知觉, 指的是在进行动作时, 人体某个部位或者是整个身体在运动时的感受。针对空间知觉的要求相对来说是严格一些的。假如不能对其进行格外重视, 就会导致身体位置及运动方向等发生误差, 对动作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尤其是体操运动中一部分空中翻转的动作, 假如不具备清醒头脑, 不能掌握正确的用力时机, 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动作的准确性, 存在显著的外伤隐患。跳水过程中的翻转就是比较鲜明的案例, 但是, 少儿训练跳水翻转一类的高难度动作是非常少见的, 比较多见的是田径运动中的跳远运动 (包括腾空、空中屈体等) 。关于空间知觉方面的训练, 必须要从比较简单的动作进行, 令参与到运动的位置可以在保护、帮助的情况下渐渐放慢速度, 并进行适当的分解练习。在初步概念基本形成之后逐渐提升速度, 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 才能够有效提升少儿空间判断的能力和身体各个位置用力的时机, 强化动作完成的准确性及动作质量水平。
二.运动指导对比分析
就人类的特征来说, 运动所具备的意义并非始终一程不变的。换言之, 人们可以掌握的运动、从运动中受到的影响都会伴随着人们的发展状态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 将什么当做运动内容, 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指导, 都因对象发展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换言之, 也就是在对运动进行指导时, 需要充分地结合对象发展阶段及特征来进行。伴随着如今不断变化的周边社会环境, 少年儿童受到长期的影响, 其运动指导的必要性也愈发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也有很多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措施。
1.“成年→少年儿童”模式运动指导
就现实情况来看, 学校体育项目中, 少儿为了提升运动成绩频繁地进行强度较大、运动量比较大的练习;在电视节目中也经常会提到少儿频繁地进行足球运动等。这都是将原本是成年人提升体质水平的运动项目强加给少儿来进行, 并非通过游戏项目的形式在儿童群体中形成的运动行为。这种运动指导模式可以被称作是“成年→少年儿童”模式。长期使用这种运动指导模式, 在心理学上是存在较为不良的影响隐患的。主要就是将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的差异归结为简单的“量”上的差异, 将儿童看做是小型化成年人, 是一种“能力低下”的成年人。但是事实上, 少年儿童和成年人之间更加重要的是“质”上的差异, 这在心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得到了证实。通常来说, 运动发展研究重视“量”的比较多, 因此对“质”进行研究不是非常充分。但是事实上, 参与运动的人的运动能力、自身兴趣、思考模式等都会伴随人类发展和发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质”的变化。少儿借助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其经验也会渗透身心, 发生质变, 最终变成成年人, 这样的观点就是在发展心理学中比较基础的部分。所以, 将成年人的运动项目强加给少年儿童, 是一种颠倒事实的观念, 与发展心理学之间存在较大的相悖的成分。
2.“成年→少年儿童”模式运动指导存在的弊端
其一, 幼儿期获得各种各样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 反复性的练习某种特定的运动项目, 可能会令少儿运动经验显著降低。少儿时期的主要运动发展特征是对各种运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该时期多掌握一些运动, 将会帮助其在成年之后深入学习一些更加复杂、高级的运动, 实现协调性发展。其二, 能够适合成年人的运动项目并非一定会适合少儿, 而且在提升体力上, 体力因素已经得以分化的成年人以及还没有顺利分化的未成年人, 在体力练习内容上存在本质性的差异。所以, 提升体力所使用的方式及手段必须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少儿时期需要重点提升的并非耐力及力量, 更多的应是运动的技巧。创造性培养需要从小开始, 儿童尚处于幼儿阶段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造力, 因此, 适当激励少儿进行创造性学习, 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令他们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调动潜力, 还能够促使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赢得更多成功感受。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适当地创设条件, 诱发少儿的创新思维。
体育运动过程中对少儿予以适当地引导和刺激, 令少儿能获得一定的创新感受, 提升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少年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把少儿运动指导适当地分成幼儿期、儿童期及少年期, 处于不同的阶段中, 少儿具备不同的心理变化及生理变化, 因此需要择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及手段, 令训练内容在较大程度上得以丰富和创新, 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与心理变化对应的训练及指导, 调动少儿的积极性, 保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为少儿奠定适当的运动基础, 而且还能够建立起他们的积极性及自信心, 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协作、相互扶持, 对提升他们的训练水平有比较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