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NPF
CNPF体培职鉴——官方服务平台
客服电话:400-1890-258
官网:www.chnpf.cn
合作邮箱:chntsn@163.com
长期以来,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颁发了《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等多份文件要求改进青少年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对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 我国基本建成青少年体育健身服务框架,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范围扩展, 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提高, 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活跃, 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向青少年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青少年体育组织规模扩大、作用明显.在体育总局主导、各省市体育局配合、热心社会组织共同推进下, 2010-2015年各种不同社会主体积极申报建立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已超过5000个 , 成为亿万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政府体育部门根据高等学校、大中型体育活动场所、社会体育组织等单位申报批准成立的体育组织, 强调公益性和社会化;不同级别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由各级政府从发行体育彩票得到的公益金进行资助.近年来,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大部分挂靠在各个社会主体, 随着俱乐部数量以及到俱乐部参与体育活动的青少年人数迅速增加,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们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调查显示:“重创建、轻管理、无力管理或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全国仅有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少数省市提出或规划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行标准化管理。
要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现其预期目标, 就必须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稳定的运行机制.现在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是不同时期形成的, 主要特征是行政意志主导, 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在依法治国和国家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而推进中国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 总局明确要求“健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服务质量星级标准制度, 建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组织协调下, “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7月成立.体育标准化工作涵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经济和科研等各个领域, 其中包括基础活动、体育竞技、设备设施、活动场所及体育服务等不同环节.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未能形成适应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行特征的标准化管理机制, 与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
在上述背景下,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要随着国家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展开.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是落实体育总局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要求的重要步骤.因此, 研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1.1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
标准决定质量,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研究以服务标准化和企业管理标准化为基础, 通过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的需求分析, 总结社会其它行业、领域标准化管理经验和发展趋势, 结合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阶段和管理运营特点, 通过对指标的筛选构建符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的指标体系, 运用评价指标发现、弥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推进其管理规范化, 提升服务质量。
1.2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就是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 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调整 (Adjust) .PDCA循环最先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 经戴明采纳、宣传后得到广泛普及, 因此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 企业遵循该理论, 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实施、自我检验, 去粗取精, 不断完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指标.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所遵循的就是“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顺序;实践证明它不仅可以用在质量管理工作, 同样在各项管理工作也适用。
1.3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结构基础
1.3.1 管理体系的定义
管理体系是建立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并通过管理来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总和, 现在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的行业或领域的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 是企业组织管理制度或行业管理制度的总称。
1.3.2 管理体系的总则
企业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重复性的管理活动制定的管理标准, 并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体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运行和管理也存在重复性的管理活动, 比如制度的执行、人员分配、俱乐部成员的教学培训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 因此俱乐部的管理也可以参照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研究, 按照管理体系的总则, 整合俱乐部管理的内容, 按照其内部的联系构建形成一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1.3.3 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 可分为管理目标、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方法5个方面。
1.3.4 指标的可行性监测
指标可行性测验也就是对所设计的指标在获得过程中的可行性理论分析.在进行指标可行性测验分析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时间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与“经济可行性分析”.“时间可行性分析”是指在分析该指标时当需要的原始资料或次级资料能否及时获取, “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能否准确 (真实) 取得 (准确或真实程度的标准依赖于研究目的) 、“经济可行性分析”指能否经济取得 (为取得该指标所付出的“统计成本”是否超过指标本身的价值) .在上述3个方面同时满足条件时才能确定此指标为有效, 当出现其中一条不符合时, 该指标就需要进行修改或者删除, 如属于不能删除的必须项时, 则需要进行替换。
1.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基础
1.4.1 规范化的功能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规范化可以为俱乐部提供一个自我免疫机能, 在外部环境受到改变时能够进行自我适应, 不至于对自身的发展起到伤害.现实中绝大部分发展缓慢或者开办时间不久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之所以在开办不久或运营了一段时间后还是难逃解体的命运, 其原因就在于它这种免疫和修复机能还不够完善, 缺乏制度化和标准化。
1.4.2 监测的功能
政策或体系的制定合理与否?只有通过信息的反馈才能表现出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政策或体系的反馈才可以知道是不是符合俱乐部发展所需的前进方向, 在发展进程上可以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由此可见, 标准化管理体系必须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预测, 及时掌握俱乐部的发展进程。
1.4.3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
通过标准化指标体系的修改和发布, 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所需求的服务类型.在预测社会所需之后及时调整或更改俱乐部的管理内容, 跟随时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俱乐部可以参照标准化管理体系计划接下来的任务。
1.4.4 比较和评价的功能
由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具有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指标, 可以通过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执行程度做出评价, 从而可以使各俱乐部管理之间的两两比较成为可能.比较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横向比较就是不同俱乐部之间对于标准化管理的完成程度, 可对各俱乐部之间竞争发展起到督促的作用;纵向比较就是一个俱乐部在不同时间段的自身比较, 在总结前期或者之前一个时间段内, 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危机, 为接下来的发展制定新的管理方向;只有这样不断地改进提高, 俱乐部的发展才不会停滞不前。
1.5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指标的确定
1.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根据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要求, 结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特点, 课题组征询了15位专家 (其中4位高校教授、3位体育局负责人及8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人员) 的意见, 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设计分解为三级不同层次的要素, 构成层次结构, 形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1.5.2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指标确定的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步:通过有关管理文献的检索, 并在已有体育管理及企业管理项目内容分类的基础上, 筛选、确定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在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借鉴其它领域同类研究的基础上, 共提出了68项三级指标。
第二步:将所得的指标进行两轮的专家问卷分析, 通过第一轮专家问卷回收, 对专家们的意见和修改建议进行整理, 然后重新修改完善并进行第二轮的专家问卷.
本研究在进行两轮筛选指标时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专家的评价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所选指标 (满分5分) 的平均得分在3.5分以上 (达到总分的70%) ,
第三步:通过两轮的问卷调查, 根据专家的反馈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正;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及各指标操作性分析。
如果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 专家评价的一致性系数大于0.70, 且P值小于0.01, 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认可度高.二级和三级指标检验结果显示有3项得分均数在3.5分以下, 这3项指标没有通过检验, 需要删除.在所有指标中, 4分以上的指标有62个, 说明在两轮问卷之后构建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指标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1.5.3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一步,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即前述指标体系.构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的层次模型就是按照体系的一、二、三级指标进行分层, 这种递阶层次结构就将管理的总目标逐级进行分解, 形成了三级阶梯的指标层.这实际上就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
第二步, 构造判断矩阵:在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的层次结构模型后, 每个层的指标可构成一组判断矩阵, 请专家从一级指标层到三级指标层分别对每个指标层次中的所有指标进行相应的重要程度的两两对比.指标两两比较的等级一般分为五类:同等重要、略微重要、基本重要、确实重要和绝对重要, 分别用数字1, 3, 5, 7, 9表示.如果两个指标相比较其重要程度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时, 则分别用2, 4, 6, 8表示。
第三步,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
1.5.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指标的总体框架
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反馈与修正, 最终形成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各个指标权重的计算步骤, 最后得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体系各指标权重。
2 基于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2.1 样本来源
研究的样本选择依托福州市体育场馆面积最大、项目最齐全、青少年参与人数最多的海峡奥体中心 (仓山区) 、福建省体育中心 (鼓楼区) 和福州市金山市民体育中心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模式为验证对象.这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均由政府投资、所有, 但是经营管理模式属于三种类型:福建省体育中心是政府事业型编制及管理, 海峡奥体中心属于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福州市金山市民体育中心是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样本的管理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2 评价方式
对样本单位的管理标准化评价有政府评价、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目前我国体育管理标准化评价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自我评价缺乏动力和外部监督;而政府部门既是体育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者 (运动员) , 又是标准化管理的评价者 (裁判员) , 难以对真实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 研究选择第三方评价方式, 由7名专家组成小组, 依据构建的指标体系, 对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考察。
评价研究为了衡量指标的优劣, 首先把不同评价等级标准量化为得分, 评价等级标准值划分成:非常满意4<X≤5, 满意3<X≤4, 一般2<X≤3, 不满意1<X≤2, 非常不满意0<X≤1.然后利用加权指数法, 根据前面所给出的权重, 分别对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级目标层进行加权计算, 最后得出标准化管理总得分.依据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 根据本文的计算方法, 设计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标准化水平:将总分处于100~80分区间的定义为高水平标准化管理;处于80~60分区间的定义为中等水平标准化管理;处于60~0分区间的定义为低水平标准化管理。
2.3 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
经过专家组实地考察、访谈管理者和消费者, 进行独立打分, 依据上述计算方式, 福建省体育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总分为64.28, 属于中低水平标准化管理;海峡奥体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总分为67.0, 也属于中低水平标准化管理;金山体育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总分为44.0, 属于低水平标准化管理.3个俱乐部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
调查发现:金山体育中心一直沿用承包经营模式, 承包期一般为5 a;这种经营模式的管理者短期行为严重, 侧重经济效益, 对于标准化管理缺乏认识.福建省体育中心是省体育局下属事业单位, 在调查中发现管理者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在日常管理中制定了人事、财务、考核、奖惩、决策规则, 建立了较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但管理者和员工的标准化管理理念尚未建立.海峡奥体中心由福州市政府委托福州文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 调查发现公司能按市政府要求建立了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 拥有各种体育专业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管理人员, 内设运行保障部、赛事部、经营开发部、综合管理部等, 部门分工较明确, 定期对每个员工进行考核;在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标准化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作者认为3个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水平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标准化管理法规, 俱乐部缺乏引导, 主要沿用传统管理模式, 标准化管理意识不强所致。
2.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2.4.1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意识淡薄
标准化管理进入企业有很长时间了, 但应用于体育管理还在起步阶段, 而且适用的领域也处于探索阶段.调查发现: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对标准化管理的理念、程序、运行与保障机制等缺乏基本认识, 经营管理大都依靠传统套路或个人经验;标准化管理意识普遍淡薄, 对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俱乐部的社会服务水平、提升青少年满意度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2.4.2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不足
虽然我国近年研究和推进体育标准化管理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但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还是空白状态.课题研制的标准也是国内外的首次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可供参考的体育相关标准化管理理论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较少;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建设需要经过标准研制、实验 (改进与优化具体指标) 、推广 (颁布实施) 等循环过程, 才能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研究成果也需要经过不断完善才能提升标准的可操作性,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4.3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制定、培训、运行、保障与监督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知识与技能, 这就需要俱乐部拥有一批标准化管理专业人才.目前, 3个俱乐部的相关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严重影响到俱乐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优化策略
(1) 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发展政策.现阶段, 我国体育标准化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 体育公共服务相关领域的标准化理论研究非常匮乏.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 政府部门需要对推动标准化建设的政策进行规划, 总结先行先试地区和其它领域的成功经验, 分阶段出台各领域标准化管理政策;以政策引领标准化建设进程。
(2) 完善各级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制度.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作为国内体育相关领域首次研制的标准, 需要通过一段时间、不同地域的实践检验才能逐渐完善, 在实际实施中发现标准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作为补充修订的依据.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体育领域的标准化研究队伍, 推动体育标准化理论研究, 促进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3) 加强体育标准化管理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需要专业人才保障和支撑.目前, 俱乐部缺乏相关标准化管理人才, 亟需开展必要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全国体育标准化委员会的组织运作,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等, 以提高俱乐部工作人员的标准化管理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开展标准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试点, 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 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体育标准化管理专业人才。
(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自身规范化建设发展.俱乐部是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执行者, 应加强俱乐部内部治理, 打造能适应标准化管理的专业团队, 全方位扩大为青少年服务的核心能力, 提高社会对俱乐部服务的满意度, 不断完善内部标准化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合理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促进俱乐部整体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5) 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化管理评价与监督体系.政府体育部门应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评价体系, 制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公共服务公益性与社会化评价标准, 构建公众参与俱乐部服务标准监督的网络监管平台.充分发挥公众、体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作用;根据抽查、满意度评价、专家评价等手段确定补助经费, 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俱乐部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实施进行监督。